• <s id="wc0ek"></s>
  • <div id="wc0ek"></div>
  • <td id="wc0ek"><option id="wc0ek"></option></td>
  • 關于市場中出現所謂胡慶余堂“同款”產品的公告

    近期因部分我司原材料供應商利用胡慶余堂合作單位身份,對外公開售賣所謂胡慶余堂“同款”產品,并且以我司自營店同類產品價格進行比較后定價,誘導消費者消費,其行為惡劣,擾亂了我司正常經營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市場影響,我司將在第一時間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利益。故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希望大家在購買胡慶余堂產品時,認準胡慶余堂商標和胡慶余堂正規授權生產企業,并在胡慶余堂直營店及正規授權經營單位中購買消費,以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杭州胡慶余堂集團有限公司

    2019年9月30日

    企業郵箱 ? OA ? 養生論壇 ? 黨群建設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06613號

      浙ICP備13018471號-1   Copyright ? 2016 杭州胡慶余堂集團有限公司
    中藥常識
    中藥常識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我國制藥技術發展的很早,所以內容非常豐富,我們的祖先二千年來依靠了積累的經驗,將藥物按照它的效用和性質,制成合于臨床使用的多種劑型,使藥物正確地發揮其治療與保健的作用。茲將常用的劑型說明如下:
    (一)湯劑
      湯劑(煎劑)是中藥制劑中歷史最久和應用最廣的一種制劑,這不僅是由于煎煮方法簡單,不需要特殊器具,而且效速,故在民間廣為流傳。
      煎用容器一般應用的陶瓷砂鍋,其化學性極穩定,不與藥物成分起作用,價廉,各地有售。但不耐用,易裂,故中藥店代客煎劑多采用掛錫銅鍋。
      煎煮的火力不宜太大,未沸之先可用武火,沸后則用文火。若應用煤炭爐子,鍋底墊上圓鐵架,火力較大,俟煮沸后去掉墊架,使鍋底把爐的火口蓋上,火力就可以減弱。也可以用電爐直接煎煮,煮沸后,在電爐上墊上石棉網,能夠減低火力。
      一般中藥煎劑加入水量是以能沒過全部藥物為度,可先把藥物用溫水浸泡十幾分鐘,使全部生藥潤濕后,再添加適量的水,使能浸沒過藥。但有的藥物質疏松浮于水面,加水后可用器按住,再行煎煮。煮沸后繼續的時間,按藥物的性質及分量而定,一般都不必過長。
      藥物加入的先后,大致對易溶性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等,應待其他藥物煎好后,于濾液中加入稍煮即溶。又如堿類瀉藥芒硝也是于其他藥物煎成后,將它最后加入濾液中,微沸即溶。
      質輕體積大的藥物,如燈心草、絲瓜絡、大腹皮等,質疏松吸水量大,為了縮小煎液體積,便于服用,減少其他藥物成分的被吸收,以增大藥物的療效,可先以較多量的水煎煮后,再用其煎液與其他藥物共煎。在處方中比較常見的先煎藥物,還有葛根、瓜萎、麻黃、桅子、蜀漆、茵陳蒿等。
      含纖毛或質而細的藥物,如枇杷葉、旋覆花、車前子等,應用布包,以免纖毛混入煎液,刺激氣管。
      含揮發性以及貴重或劇毒量少的細藥末,以免藥物的有效成分揮發損失,破壞分解或被其他藥物所吸收,故一般把含揮發性的藥物,如薄荷、蘇葉、陳皮、青皮、荊芥穗等,于煎煮最后的十分鐘加入,另如肉桂、沉香、羚羊角、犀角、牛黃、朱砂、琥珀及甘遂等即研成細末,用其他藥物的煎液沖服。
      貴重藥物亦單煎的,如人參、犀角、羚羊等不與其他藥物一起煎煮。
      石類、介類藥,如石膏、滑石、龍骨、石決明、龜甲、龜板等應久煮;而花類、葉類質較松的藥物,如金銀花、紅花、白菊花等則不宜久煮。
      加酒者,一般系把酒加入藥的煎煮液中,直接服之,并之與藥一起煎煮。
      煎藥的次數,目前多系一劑兩煎,即第一次煎后,加水于藥渣中再煎一次。
    (二)丸劑
      1、蜜丸,藥料粉碎后與蜂蜜混合,制為內服丸劑。煉蜜丸者,取其遲化。在配制丸藥時,首先應注意掌握蜜的煉制程度和藥料與蜜的用量比例,才能發揮蜜丸的治療作用,并易于保存。
      蜜丸有大蜜丸、小蜜丸兩種:以準子(即制丸藥的模型)脫出的為大蜜丸,如解肌寧嗽丸。以手捻的為小蜜丸,現多改用制丸板,形如兩塊搓板,當制好條形后放上兩板一搓即可,如六味地黃丸。
      2、糊丸 將制糊用的粉,以水潤濕后加熱,使成稠糊,作為藥料的賦形劑,習慣上用的為粘性較強的糥米粉。如犀黃丸。
      3、蠟丸 以蜂蠟為基礎劑而制成的丸藥,謂之蠟丸,為使藥料在胃內少起作用,能在腸中發揮所要求的目的,方劑中含有多量的劇毒藥和刺激性強的藥料,與蠟混合后,在人體內可以徐徐被崩解吸收,以防中毒及過強的刺激,劑型分大蠟丸如三黃寶蠟丸,及小蠟丸如痔瘺無雙丸。
      4、水丸 利用藥料粉末本身的粘性,用清水或略帶粘性的水溶液,制成的丸劑。亦名水泛丸。水丸有如芥菜子大,如六神丸;黃米大,如七珍丹;綠豆大,如香蓮丸;赤小豆大,如黃蓮上清丸;及豌豆大,發沉香化滯丸等。
      5、蠟皮丸藥 它不是一種獨立的劑型,而是一種保護藥丸的方法。為了防止丸藥露置于空氣中霉爛、蟲蛀及防止揮發性藥料的損失,用蠟皮包裹封固保護丸藥固有的氣味與軟硬度,可以儲存達十年以上。
    (三) 錠劑
      中藥錠劑,有長方形的,有紡錘形的,有條形的,有塊狀的。應用方式有外涂的,有內服的,或內外兼用的,為便于應用及美觀而設計,無嚴格的劑型規定。如萬應錠、蟾酥錠等。
    (四)散劑
      散劑是數種藥料粉末均勻混合的制劑,可供內服及外用,有時也摻合浸膏(如紫雪)、液體(如避瘟散)等。
      散劑的優點:如細末不摻合粘著劑,比丸、錠劑易吸收而發揮藥效。外用撒布患處,在局部起作用,易達到治療目的,操作過程及包裝簡便,便于儲存,不易變質,兒童亦可應用。
    (五)膏
      藥料與水共熱,使有效成分被溶出,濾除藥渣,將浸液蒸發濃縮,并摻合蜂蜜賦形藥,這一類的劑型叫做膏。主供內服,僅一小部分供外涂。它的優點不含纖維素雜質,便于服用。如秋梨膏,黨參膏、二冬膏等。
    (六)膏藥
      膏藥是由油、藥或丹等組成,種類頗多,如黑膏藥、白膏藥、油膏藥、膠膏藥、松香膏藥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黑膏藥。是以植物油與鉛丹經高熱煉制成黑色,如阿魏化痞膏、狗皮膏等均屬此類。
    (七)丹劑
      丹劑主要是用來治療外癥的癰疽和皮膚病等,內服用的較少?,F在制造的丹可分兩種,一種是重金屬化合物,一種是植物藥料混合物。前者如紅升丹、白降丹、小靈丹、紅粉及輕粉,后者如活絡丹等。雖采用了丹劑的名稱,實際上和其他丸散劑型并沒有區別,多是以植物藥料為主要成分配制成的,即或混有重金屬化合物,種類和劑量都很少。又丹劑常采用朱砂或金箔作掛衣材料。
    (八)藥酒
      用酒浸提藥料的有效成分,除去殘渣,或將藥料溶解于酒中,以供服用的叫做藥酒。在部分用于治風痹關節痛、風濕痛等癥。如虎骨酒、國公酒等。
    (九)膠劑
      取動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熱浸,濃縮面成黃褐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固體物質,這就是膠。用以治療虛勞贏瘦、腰疫腿軟、吐血、 衄血等癥,如阿膠、虎骨膠、龜鹿二仙膠等。
    (十) 麯劑
      將面粉及藥料混合,并保持適當的溫度的濕度,使它自然發酵,產生酵母,這一類的制劑,叫做麯劑。常用的有六神麯、半夏麯、沉香麯、紅麯等,功用助消化。
    又淡豆豉配制法的原理與麯相似,用為清涼解表藥。
    (十一)茶劑
      以茶葉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藥料,磨成粗粉,加粘著劑制成定量的小茶磚,服用時以沸水浸泡或熱煎,稱為茶劑。常用的有午時茶、天中茶二種,用于感冒頭痛、停食。
    (十二)灸劑
      灸是一種能發熱的、易引起皮膚起泡或刺激患部的藥劑。刺激一定部位的皮膚,對疾病起外內效之功。如雷火針、坎離砂等。
    (十三)露劑
      是藥料經水蒸餾的餾出液。如金銀花露、荷葉露、枇杷葉露、鮮石斛露、鮮地黃露等,用為清涼解表藥。但藥料中大部分成分不能餾出來,有時不易保存。

      中藥在粉碎、配制成藥或切成飲片前后,有一部分需要經過種種  方法的加工處理,這叫做“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參考古人經驗,并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劇毒或刺激性強的藥物,經過炮制后可以減低大部分或一部分毒性。如烏頭、附子、半夏經過炮制后減低毒性。
      2、以適當溶媒加工處理,增加中藥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使它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較快的發揮治療作用。如酒炒、醋蒸等。
      3、破壞中藥中的某些成分,適當地改變其原有性能。如炒炭、燒存性等。
      4、便于粉碎、切片和保管。
      5、可以矯味、矯臭及賦色等。
      6、除去雜質,使它潔凈。
    (二)古代的炮制方法
      古人在炮制方面發揮了辛勤卓越的勞動,創造了富貴的經驗,為人類與疾病的斗爭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芭谥普摗笔怯懻撆谥品ㄗ钤绲臅?,記載了炮制十七法:
      1.炮:置藥物于火上以起煙為度,如炮干姜。
      2.爁:將藥物置鍋中,加熱使之微熟為度。如 杏仁。
      3.煿:將藥物置火炕干,后世改為烘法。
      4.炙:將藥物和以蜂蜜或姜汁于炭火上微熱,如炙黃芪、炙甘草。
      5.煨:將藥物置炭灰中,煨之使熱,如煨木香。
      6.炒:將藥物置鐵鍋或砂鍋中炒至微黃,如炒谷芽。
      7.煅:將藥物置炭火上燒令通紅,然后放在醋盆中淬。如煅磁石。
      8.煉:將藥物用火久熬,如煉蜜。
      9.制:制去其偏性,有水制、姜汁制、童便制等。
      10.度:量藥物的大小長短。
      11.飛:研藥物為細末,置水中攪拌靜置,分取其不同時候的沉淀。如飛滑石。
      12.伏:是土類,如伏龍肝,即灶心土。
      13.鎊:用金屬制成的銼形物,將堅強的藥物銼成薄片狀,便于制成粉末,如鎊羚羊角。
      14.樧:即搗碎。
      15.矖:即曬字。
      16.曝:將藥物置太陽下曝曬。
      17.露:將藥物放置戶外,任其日曬夜露。
      這些方法經過千余年來歷代醫藥學家在實踐中不斷的修改,有的方法內容已更加充實,有的方法則僅有名而不用了。
      炮制十七法歸納起來可分為四項,即水制、火制、水火制和不水火制。水制包括制、飛、露在內,火制包括炮、爁、煿、煨、炒、煉在內,水火共制包括炙、煅在內,不水火制包括鎊、樧、矖、曝等。
      關于古代加熱的溫度,是在火力的大小和用火的種類上加以限制。通常將火分為兩大類,即文火和武火,文火就是沒有火焰的火,武火就是有火焰的火,武火溫度較高,文火溫度較低。有時并在燃料方面加以選擇和限制,據說最好的火是桑柴火,此外尚有櫟炭火、烰炭火等。
    (三)現代的炮制方法
      1.加熱處理:
      烘  將藥料置于近火之處,使它所含的水分徐徐蒸發,以便粉碎和保存。若干成藥的半成品、成品都需要烘,多利用烘箱或干燥室。
      焙  在弱火上架鐵絲網,網上鋪紙,藥料置于紙上干燥,如水蛭、牤蟲都是采用焙干。
      煨  將面粉或草紙加水使濕,裹于藥料的表面,稍干后,置弱火中烤烘,或鋪于鐵絲網上用火烤,使面或紙的表面焦黑,冷后剝除。如煨木香。另一種是將藥料埋在熱炭中(系木灰或草灰,余燼不能太多,以免將藥料燒毀),如煨肉豆蔻。
      炒  炒的種類很多,是一種常用的炮制操作。有炒黃,如殭蠶;炒炭,如山炮;砂土炒,如骨碎補;麩子炒,如山藥;蛤粉炒或滑石粉炒,如阿膠;酒炒,如何首烏、威靈仙;醋炒,如香附;鹽水炒,如澤瀉;米泔水炒,如茅蒼術。
      炮  常用的有炮姜,系用川干姜切成小塊,置于高熱的鐵鍋中急炒片刻,迅即取出,使表面焦黑并部分炭化,但內部的揮發性物質則未散失。
      炙  炙和炒在意義上和操作上相似,如蜜炒有時也叫蜜炙,如炙甘草、炙黃芪,系將藥料切片或切成小塊,拌以蜂蜜,在鍋中加熱,至蜜微焦為止。藥料經此加工,除增加焦蜜的作用外,并可減少甘草、黃芪的豆腥氣味。
      煅  高溫度的加熱處理叫煅。如煅龍骨、龍齒、爐甘石、礞石、牡蠣、磁石等,系將藥物放于特制坩堝中,放在燒紅的火中煅燒,溫度在700-800℃以上。坩堝及藥材均被燒至通紅,燃后迅速取出投入醋中,浸三次。
      蒸  隔水加熱,利用蒸汽達到消毒,改變藥效及增加治療作用的目的。如熬地黃的蒸制。
      2.不經加熱處理及部分加熱處理
      漂  藥料用水浸洗叫漂,如海藻、昆布的用清水漂洗去咸味。
      泡  藥料以液體浸漬叫泡,如制祁蛇則用約兩倍量的黃酒泡20-30天,使皮與肉分離。
      霜  藥料經加工處理而產生的白色粉狀物。如巴豆霜、績隨子霜、柿霜、鹿角霜、西瓜霜等。
      制  數種藥料混合粉碎,配制各種劑型。另一種為單味藥用其他藥料處理,適當改變固有的治療功效。如法制半夏、制膽南星等。
    (四)炮制法的價值
      中藥炮制方法,據目前所能理解的程度,可說明其理由的如下:
      1.有關生物堿,生物堿不溶于水,其鹽類可溶于水,如黃連,元胡之用醋炒,可使上述藥物形成生物堿鹽類,而增大其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
      2.有關苷和皂素,含有糖苷和皂素的中藥,于不甚干燥的情況下保存時,其有效成分有逐漸被本身所含有的酶破壞的可能,如將藥物預先加熱,破壞其所含的酶,則藥物可以久藏。
      3.有關揮發性物質,含有揮發性的物質是不宜加熱的,古人已經意識到,如李時珍謂“凡人理氣藥,只生用,不見火”。
      4.有機溶媒的利用,如古人采用酒浸、酒浸后再煎或酒炒后再煎。用酒浸可使不溶于水的物質,在蒸制時因有酒的存在,而形成酒與水的混合性溶液,而利用有效成分的溶出,酒浸或酒炒后可以節省煎煮時間,同時也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5.有關酶的處理,豬苓、雷丸有效成分主要是酶,古人主張生用。如果不需要酶的作用的藥物,則采用間歇加熱法使酶破壞,如何首烏、熟地黃的蒸曬等。
      6.發酵方法的利用,如神麯、紅麯、淡豆豉等皆以發酵方法制備。
      7.有關毒性藥物的處理,在炮制上有毒種子類將油脂除掉后用霜,如巴豆之去油取霜,毒性大為減低。
      8.炮制用工具的選擇,含鞣質類中藥炮制時忌用鐵器。
      9.藥物防蟲防腐的處理,采用石灰缸存儲易蛀藥物;采用蜜水浸焙法、鹽漬法等增加藥物防腐力。
      10.此外蒸餾法的利用如制金銀花露。礦物性藥的炮制,如制鉛丹等,都可證明古人從經驗所得出的成就。

      古人應用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氣說法來論述藥性,這些都是根據臨床經驗而得的總結,它反映了藥物治療作用。
    (一)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陰陽之說,出于“易經”,醫學中始見于“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皟冉洝敝幸躁庩柋硎臼挛锏膶α⒓跋嗷ヒ蕾嚨年P系。以陰代表物質,陽代表能力,一切物質缺乏謂之陰虧,一切機能減退謂之陽虛。在人體每一個臟器皆有陰陽、內外、上下、表里。宇宙中沒有一件事物不包含有陰陽的,陰陽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自始至終又都存在著陰陽關系。不論陰陽如何變化,始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需要互相依賴,不能分散孤立,特別要求得兩者之間的平衡狀態,機體內部平衡才能適應外在環境。
      五行又稱五運,原出“尚書”洪范篇:“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行觀念的產生是根據人類日常生活實踐中所最常接觸的五種物質形態歸納出來的。古人把一切事物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來集中觀察,發現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同時又發現酸苦甘辛咸五味。
    (二)藥性的內容
      五味 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五種味道,酸、苦、甘、辛、咸五種,此外還有一種淡味,淡就是平淡無味。
      古人在長期運用和臨床觀察中體會到與藥性的關系,凡具有酸味的藥,可以發生收斂、止渴等作用;苦味的藥有瀉火、燥濕、通泄的作用;甘味的藥有調和脾胃、補養氣血等作用;辛味的藥有發汗、解表、理氣、散結滯的作用;咸味的藥有潤下、軟化堅積的作用;淡味的藥能通利小便、有滲濕的作用。
      五味與五行、五臟的關系;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咸屬水入腎。
      五色 是古人于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它們與五行,五臟的關系是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
      四氣 也稱四性,即藥有寒、熱、溫、涼四種,此外還有平。寒藥能去熱,熱藥能去寒,溫藥比熱藥的熱性低,涼藥比寒藥的寒性低,平藥的性能不是溫熱,也不是寒涼,就是介乎寒熱溫涼之間的性能。
      升降浮沉:藥物因氣味(四氣五味)厚薄的關系,質地輕重的不同,在人體內所體現的作用就有升降浮沉的情況。升為升散,降為平逆降氣,浮為上行和發散,沉為不下行和泄利??傊?,升和浮是指向上和向外的藥性,沉和降是指向下和向內的藥性。
      上面談過的五行、五色、五味、五臟,配合了地的五方(即東西南北和中央)、人的五體(體即人的組成部分),結合功能,聯系整體,可于下表中看出其關系:


    1.jpg

    (三)藥性和用藥的關系
      辛味的藥適用于外感病初期。外感病有寒和溫的不同:如感受風寒癥,常見的癥狀為:發燒較輕,異常怕冷,頭痛,身體痛,宜用辛溫藥以發散風寒,如麻黃、桂枝等辛溫藥發表藥。如系風溫癥,常見的癥狀為:發燒很厲害,不太怕冷,頭有些痛,口中有渴的感覺,宜用辛涼藥發散風熱,如薄荷、桑葉等辛涼藥發表藥。
      苦味藥多有寒性,所以往往苦寒并稱,適用于實熱癥。實熱癥是身體壯熱,外現目赤、口瘡、口渴等實性的癥狀,一切表現都是陽性的。如大黃是苦藥,可以瀉血中的實熱,清除腸胃的積滯。
      酸味藥多有收濇性,適用于盜汗、遺精、久瀉等癥。如芡實性味甘酸,能濇精、健脾、止瀉。
      咸味藥能軟化堅滯,適用于大便燥結、濃痰、瘰疬等癥。如海藻性味咸寒,能瀉熱。軟堅痰,消癭瘤。
      甘藥能緩和補養,適用于虛癥,如黃芪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
      淡味藥適用于水濕病,如利尿藥車前、茯苓都能利水滲濕。
      溫熱藥適用于寒癥,如附子性味辛熱,能治寒性厥逆。寒涼藥適用于熱癥,如黃蓮性味苦寒能清熱瀉火。
      升浮藥適用于氣虛下陷,像脫肛、久瀉、血崩等癥;也可用于外 風寒需要散發的情況,如升麻、柴胡可用于升提中氣。
      沉降藥適用于逆氣上沖,像氣喘、嘔吐、肝腸上逆的頭暈,耳鳴等癥,如代赭石,有平肝火,鎮氣逆的作用。

      中藥采集之后,除供新鮮使用者外,必須經過一定的加工處理而把它保藏起來。一般的加工方法為除去泥土,用水洗凈,然后可以采用不同的干燥方法進行處理,使其干燥,這是保證藥材質量最重要的處理步驟,干燥也是保藏各種中藥的最古老方法之一。
      中藥一般含有較多的水分,既不耐久藏,同時也不便于長途運輸。干燥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藥材中的水分,制止酶的活動,便于保藏和運輸。
    (一)藥材的干燥法
      1、日曬干燥法:利用直接陽光的熱力及戶外的流動空氣進行干燥,這是最方便、經濟的方法,但是常常受到氣候的影響。一般在天氣炎熱,空氣相對濕度小的地區和季節中,均可采用此法。適用于一般不受日光影響的植物根、皮、種子、果實等藥材。
      2、通風陰干法:這是將中藥置于室內或陰涼處,在室溫下任其通風,使水分慢慢蒸發的一種干燥方法。適用于植物葉、花、全草的干燥。例如薄荷連枝捆扎成束狀,掛在棚屋內,隨空氣的流通而干燥,如此可減少葉中芳香氣味的散逸。
      3、加熱干燥法:利用干燥室或干燥箱來加熱干燥,此法優點是可以任意調節溫度,不受天氣變化的影響,但設備費用較大。我國民間采用火炕,是一種常用而古老的一種加熱干燥法,也是一種最經濟的人工干燥法?;鹂豢梢愿羰疑?,火道盤旋于炕底,屋頂有通風窗,將藥材平鋪于炕上烘干之。這種方法經濟,但干燥效力較慢,不適于大量藥材的迅速干燥。
      4、石灰干燥法:利用盛有生石灰的容器存儲藥材,使其吸收藥材中的水分,保持藥材干燥,不致因含水分過多而霉爛,然后再放置于涼爽避光及干燥的處所。如人參、枸杞、鹿茸、冬蟲夏草以及動物組織臓器及蟲類等均采用此方法干燥及保存。
    (二)藥材的防蛀與滅蟲法
      中藥保藏中最常遇到的昆蟲,即“藥鋪蟲”,蟲體長卵形,長1-2公分,紅棕色,它的幼蟲常將多數根類遍蛀孔洞,產生蛀粉,甚至全部蛀毀,此外還有玉米蛾、煙蠹等昆蟲。
      消滅昆蟲首先注重預防及經常性檢查:
      1、倉庫未存儲之前,應先打掃清潔,密閉后用氯化苦等藥劑進行熏蒸消毒。
      2、檢查樓板有無裂縫,用膠灰或石灰泥填補。
      3、一定要有通風的設備。
      4、定期檢查藥材有無破損情況,夏季更應有經常性的檢查。
      5、不同藥材與非同時存入的,須留有相當的間隔,以免蟲害彼此感染,也便于撲滅。
      6、必要時得應用不利于昆蟲的溫度(40—60)及化學熏蒸藥品以撲滅之。
      據了解目前中藥店中采用如下方法防蛀與滅蟲;
      1、用石灰撒布表面以防蟲蛀,如浙貝母、肉豆蔻等,但不是所有的藥材都可以采用。
      2、用硫黃在密閉的存儲室中燃燒,利用生成二氧化硫以殺蟲。
      3、將中藥冷藏于零下15度的溫度,可防蟲蛀,但不切實用。
      4、中藥店常用的防蛀辦法,主要是將藥材放干燥處或密閉在有石灰的缸或箱中,并注意保持干燥,經常出曬,這是一種簡便而實用的方法。此外還有些對搞性防蛀法:如牡丹皮與澤瀉同存。祁蛇中放花椒,三七內放樟腦,栢子仁內放明礬,地鱉蟲內放大蒜頭,當歸、瓜蔞內放酒等。
      5、于霉雨季節中將容易霉蛀的中藥放置于烘房中熱烘(溫度不超過60度)以達防止蟲蛀的目的,少量也可放在廚房的灶臺的鐵制抽屜中,如郁李仁、斑蝥的預防霉蛀,常采用此法。

      中藥因入藥部分不同,其采集時間亦因之而異,選擇入藥部分力量最充實的時期采集是總的原則。

          (一)植物地下部分(根、根莖等) 應在秋季該植物地上部分開始枯萎之后,到早春植物將生長之前采集。在此時期內植物地下部分的組織中充滿了有存儲的營養物質,所含的有效成分也最多。
       (二)植物的皮部 一般應在春季或初夏時期采集。此時植物漿液已開始移動,形成層活動旺盛,該層細胞分裂最快。所以皮部易與木部分離。有雨季的地區可在雨季中采收。。
       (三)植物的葉部 一般在光合作用旺盛時期,即花未開或正在開花而果實和種子尚未成熟時采集。此時植物已經完全成長,葉子正處在最健壯的狀態。
       (四)植物的花 一般在未開放前采集。含苞未放時采取花蕾,此時花中有效成分最足,如金銀花;也有花半開時采收的,也是取它的有效成分在入藥部分最足時,如金桂,銀桂;也有采取正開時的花朵,如旋覆花。又花類入藥采取后必須輕放,切不可擠壓。
       (五)植物的果實 一般應在接近成熟期,即充分成長而尚未成熟時采集,但也有因效力不同而采用未熟的或已熟透的,如枳實乃是枳樹上未熟的果實,甚至落地的,取其效力緩和。一般在強壯的患者用前者。體弱者或不需要更大藥力的用后者。
       (六)植物的種子和核仁 一般應在充分成熟時采收,因成熟后易于干燥及保存,也好用為繁殖新植物。也有選擇不成熟種子的,如“浮小麥”。
       (七)植物全草 一般應在開花時采收,此時全部力量都充實在整個草上,莖的老嫩也適宜,全草力量最充足。
       (八)樹膠及膠質類 一般應選干燥季節或在雨季后采收,此時膠質產量大,也易于收集。
       (九)動物類中藥 一般潛藏地下的小動物宜于夏秋季捕捉或挖掘,如蚯蚓、蟋蟀、螻蛄等。此時它們活動最盛,易于捕捉與挖掘。大動物雖然四季皆產,但一般是在秋后及冬季,正當農間,秋后莊稼收割,一般森林樹木也都落葉,所以捕捉虎等猛獸多在此時進行。飼養動物則根據采取部分成熟程度而定,如疆蠶是當其四齡之后,尸體疆硬時采收;鹿茸是立夏之后兩個月內,公鹿的幼角尚未骨化時采收,但如選用鹿角入藥,則需待幼角完全骨化而且成熟,那就需要入秋的季節了。
       (十)礦物類中藥 一般是四季皆可采收,但亦要配合采礦的時期同時發掘,或作為礦產的副產品,也有要經過一些加工手續的。

       附:民間藥用植物調查和研究的重要性
      民間藥用植物系指一些在一般本草文獻中未經收藏,但在民間有一定應用歷史的藥草或單方。這一類的藥物,往往也獨特療效,而且種類很多。如在浙江常山縣一帶發現的民間藥草腹水草和江蘇揚州一帶應用的龍虎草,江浙所用的蟲筍——葫蘆,安徽的半邊蓮等治療血吸蟲病的實例,都是值得重視的。

      由本草發展來看,中藥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按藥物對人體所發生的影響來分類,分上、中、下三品,原書大意這樣說:上品藥一百二十種,無毒,屬營養強壯藥,可以經常服用;中品藥一百二十種,有的有毒,有的無毒,應斟酌使用,可以補養,也可以治??;下品藥一百二十五種,是屬于毒劇藥,為治病用的主要藥品。另一種以“本草綱目”為代表,按照藥物本身的屬性來分類?!氨静菥V目”將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
      近代藥物的分類方法:
     ?。ā┲参锵到y分類 就是根據植物自然分類法排列,因為多數同科植物或近緣植物,常有其共同的特性及類似的成分,例如薔薇科、蕓香科、茄科、傘形科、豆科等。
     ?。ǘ┌此幚碜饔梅诸?就是按照中藥的主要藥理作用來分類,例如強心藥、利尿藥、止血藥、解熱藥、健胃藥、止瀉藥、鎮吐藥、瀉藥、催吐藥、子宮肌興奮藥、子宮肌抑制藥、新陳代謝藥、鎮咳去痰藥、降血壓藥、特殊消毒藥、驅蟲藥、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抑制藥、植物性神經系統藥等。
     ?。ㄈ┌从行С煞址诸?就是依據中藥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來分類,例如含生物堿的、含苷的、含皂素的、含黃堿體的、含鞣質的、含揮發油的、含脂肪油的、含樹脂的、含樹膠的、含有機酸的、含苦味質的等。
     ?。ㄋ模┌此幱貌糠址诸?就是按照中藥所采用的部分來分類,例如根類、根莖類、種子類、草卉類、果實類、皮類、木類、葉類、花類、動物類、礦物類等。
      上述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缺點,按照藥用部分分類的方法,便于中藥外形的比較和認別;按照有效成分分類的方法,便于進行單味藥的成分分析比較;按照藥理作用分為方法便于臨床應用及系統學習;按照植物系統分類便于就植物系統關系比較排列,并能進一步探討植物演化知識。

      我們的祖先為了找食物,在和大自然斗爭中認識了一些自然界動植物毒性以后,這種知識逐漸積累,并發展而成為一門得到廣泛利用的科學——中藥。

      我國古代把記述藥物知識的書稱為“本草”,因為這門學問和人類的生活與健康關系十分密切,所以發達很早,刊行的書籍也很多,本草這門科學在我國約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我國歷代的本草著作,就是我國歷代的醫藥學家研究藥物的經驗記錄和總結,對我們今日學習和研究祖國醫學來說,是一部極寶貴的遺產。

      茲將流傳下來的主要本草著作,簡單介紹于后:

      1、“神農本草經”編著年代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又相傳是吳普、李當之等人,依據他們的老師張機、華陀等傳授給他們的藥物知識編纂的。這書大概不是一個人寫成的,不是一次寫成的。也不是在一個地方寫成的,而是很多地方,很多人,經過很長的時期,口傳,筆錄,收集、加工整理、增補而成的,所以就托名于神農了。

      “神農本草經”收藏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其中有重復的十八種。實際共有三百四十七種,包括植物性藥二百三十九種,動物性藥六十五種,礦物性藥四十三種。

      2、劉宋(公元五世紀)雷斅著“雷公炮炙論”,論述藥物加工配制方法,發明了用藥的劑型。因古代中藥炮制法無專書討論,分散在各家本草之中,杰出的藥學家兼化學家雷斅首先歸納總結了前人的成就,撰成了第一部舉世聞名的中藥炮制專書“炮炙論”,以往中藥店所推崇的“遵古炮制”基本上是指雷斅的炮炙論而言的。

      3、北齊(公元五世紀)徐才之依據“雷公藥對”,按藥性的有毒無毒,認為藥物有相須(互相可以配合,同時發揮協同作用)相反(互相不有配合,同時發生拮抗作用)等作用。

      4、梁(公元五世紀)陶弘景把“神農本草經“用朱來書寫,又增加漢魏以來名醫常用的藥三百六十五種,用墨來書寫,稱為“名醫別錄”;兩書合編在一起,叫做“本草經集注”。

      5、唐(公元七世紀)蘇敬等著“新修本草”,以集體力量,按物繪圖,增加藥物一百十四種,共收藏八百四十四種。

      6、唐(公元七世紀)陳藏器著“本草拾遺”,因為本草經雖然經過陶弘景、蘇敬等增訂,然遺漏還是很多,所以他寫成這本書,補充以前遺漏的各種藥物。李時珍曾稱贊他“博極群書”。

      7、唐(公元七世紀)孟詵著“食療本草”,收藏二百四十一種有營養價值的藥。

      8、后蜀(公元九——十世紀)韓保昇著“蜀本草”。

      9、唐宋年間,有日華子著“日華子諸家本草”。

      10、宋(公元十世紀)掌禹錫、蘇頌等著“嘉祐補註本草”。

      11、宋(公元十世紀)蘇頌著“圓經本草”。

      12、宋元祐年間(公元十一世紀)康愼微著“證類本草”,共收藥一千七百四十六種,致大觀二年由艾晟再加修訂,由國家刊行,并改名為“大觀本草”。

    唐愼微四川晉原人,他的作風樸實,醫道高明,給人治病非常謹慎,偶有人贈送他有名的方劑或秘方,他都詳細的記錄下來,日積月累,作為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又把“新修本草”,“嘉祐補註本草”和“圖經本草”,以及宋初或宋以前許多佚亡的本草、經史百家有關的經方秘錄都匯集到這部巨著里,這樣,“大觀本草”在當年確是一部最可寶貴、最有價值的文獻。李時珍撰“本草綱目”時,就是以此書藍本,加以考整增補而成的。

      13、宋(公元十二世紀)寇宗爽著“本草衍義”是依據“嘉祐補註本草”和“圖經本草”,參考許多事實,引證許多論說寫出的,這部書辯證得很詳細。

      14、南宋(公元十二世紀)王繼先等核定大觀、政和兩本草而成“紹興本草”,收藏藥品八百六十一種。

      15、明(公元十五世紀)朱橚著“救荒本草”,收藏了可以充饑的植物四百一十四種。經實地采訪、寫生,因之圖像逼真。本書對采取部分和有毒無毒等均詳細說明,使人不致誤用。

      16、明(公元十五世紀)劉文泰等緒著“本草品匯精要”,收載藥品一千八百十五種。

      17、明(公元十六世紀)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引用七百五十八種文獻資料,集歷代本草之大成,總結了用藥經驗,收載藥品達一千八百九十二種。

      李時珍(1518-1593)幼時體弱多病,喜歡鉆研藥物,在李時珍的時代已經有了四十余種藥物學著作,李時珍看到當時有關本草的著述雖很豐富,但都不夠理想,所以他就下決心把整理和總結的工作擔負起來。他熱心收集單方,閱讀了一千種的著作,走過了上萬里的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并親自采集標本,和自己熟悉的藥物重新對證,以研究它們的藥性,歷經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這部偉大的著作?!氨静菥V目”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中,有三百七十四種也是首先引用的。全書共五十二卷,分為十六個部門,每一個部門又分成若干類,并附有圖版一千多幅,附方一萬多首。

      李時珍一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充分體現在“本草綱目”一書中。他曾批判古人煉丹長服的的害處。古人煉丹的主要目的是求長生不老的藥,但因其中含有毒的金屬,長服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在“本草綱目”水銀項下,李時珍寫道:“本經言其久服神仙,……抱撲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

      “本草綱目”以正名為首要,指出名稱的來源和異名,其次是物品的出產地,形色和它經濟上的價值,再其次是改正前人的錯誤,制備藥物的方法,辨別氣味及主治和附方。在“本草綱目”第三次(最末一次)手稿完成時,李時珍已經七十歲了,版剛刻好,他就逝世了。

      18、明(公元十六世紀)李中立著“本草原始”,對藥用部分注意描寫,并特繪藥用部分的形狀,以辨別它的真偽優劣。

      19、清(公元十七世紀)汪昂著“本草備要”,挑選了常用藥四百七十五種,扼要記述,避免“綱目”那樣繁雜,切合實用。為后世中醫學習藥物必讀的書。

      20、清(公元十八世紀)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校正“綱目”的錯誤,增加了民間藥及外來的藥物?,F通行市場的藥物,凡“綱目”不載的,在這本書里可以見到。

      趙學敏字恕軒,清浙江錢塘縣人,幼時性好博覽,凡星歷、醫卜 ,方技諸學,無不涉獵,并抄摘成冊,不下數千卷。他共著成醫書十二種(稱為“利濟十二種”),其中以“本草綱目拾遺”十卷對后世貢獻最大。

      趙學敏認為“本草綱目”到他那時,經過了百余年,在這些年中,一方面生藥品種衍生日繁(“物生既久,則種類愈繁”);另一方面人們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俗尚好奇,則珍尤畢集”);因此他以為仍有補遺的必要。他依據“本草綱目”體例,增加了藤、花兩部。他精心撰述的“本草綱目拾遺”保存了若干民間藥的療法,并吸收了一部外來藥物,這一著作是值得我們后世推崇的。

      21、清(公元十九世紀)吳其濬著“植物名實圖考”,收藏藥用植物和普通植物至2552種,包括地區遍及全國。是現代研究中藥的一部重要參考資料。該書的特點是:絕大部分的圖按照實物精繪,極其逼真。收藏藥用植物品種甚多,足補本草類收之不足,圖后附以短文,說明顏色、花葉形態、生長栽培情況藥用部位及效用治驗等項,在敘述上是實事求是的。還有記錄的文字,都保持古代文獻的原始面貌。除本草方書外,凡屬經史子集中的有關文獻,都有引錄。


      中藥的來源有四個方面:野生者、人工栽培、加工品及進口藥材。

     ?。ā┮吧? 我國許多山區是藥材的主要產地,不少藥產區的農民,利用農間挖掘野生藥材,獵獲野生藥用動物,作為主要副業生產。

     ?。ǘ┤斯ぴ耘? 如吉林撫松的“園參”其產量點全國園參產量的90%,浙江四明山區樟村、密巖70%以上農戶從事“浙貝母”的生產,福建龍安進水鄉95%農戶經營“銀耳”,河南新鄉專區(舊屬懷慶府)種植的四大懷貨:菊花、生地、牛膝、山藥,供就全國。

      關于人工栽培藥材的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栽培藥用植物可以保證藥材的供應。野生藥材多生于高山峻嶺,人煙稀少的地方。分布地區相當廣闊,所以采集困難。而且交通運輸不易。產量也難以估計。而栽培藥材則可集中于局部,采集容易,運輸方便。產量易于估計。

      再者,野生藥用植物數量有限,如果需要量增加。就會供不應求,形成缺貨,另外有些植物濫采濫掘,就會減少產量,甚至絕跡滅種。而人工栽培則可根據需要。有計劃地進行生產,避免缺貨現象。

      有些藥用植物如豆蔻,訶子等國內沒有野生,僅靠國外進口,幫只有進行自己栽培,才有保證需要。

      2、栽培藥用植物可以保證藥材品質。野生者可能采錯或摻雜。栽培品則可保持品質的純一,保證藥材品質一致。

      野生品因地區分散,交通不便。采集和干燥的時間很難控制。如過早過遲均能影響品質。栽培品則可適時采集,保證了藥材的質量。

      栽培藥用植物可以應用選種的方法,增加藥材的品種。同時由于新品種的創造,可以增加藥材的有效成分,也就提高了藥材的品質。

     ?。ㄈ┘庸て?中藥往往應用種種不同的方法,制造成各種便于應用的劑型,這種劑型用現代語來說,就是加工品。由于我國藥材加工技術發展得很早,所以中藥加工各類繁多。如丹劑有紅昇劑、白降丹、輕粉、紅粉、小靈丹等;膠類制劑有阿膠、鹿角膠、龜版膠等;發酵制劑有六神曲、建神曲、紅曲、淡豆豉、膽南星等等。

     ?。ㄋ模┻M口藥材 目前我國不產或產量不豐,需待國外進口滿足臨床需要的。經調查有以下四十余種:

      羚羊角、豆蔻(原蔻、小白蔻、三角蔻、貢蔻)、胖大海、天仙子、黑白胡椒、犀角、藤黃、穿山甲、象皮、天竺黃、新木香、阿魏、訶子、胡黃連、沒食子、馬錢子、乳香、沒藥、猴棗、番瀉葉、蘆薈、  鹿角、西洋參(野山泡參、種參)、玳瑁、海馬、牛黃、檳榔、大腹皮、血竭、砂仁、玉果、公丁香、母丁香等。

      目前尚需進口的藥材應研究引種、栽培、飼養、生產的方法。一部分較貴重藥材也可以考慮合成代用的問題。如牛黃、麝香等,已成功合成了人工代用品,經藥理試驗證明與天然牛黃一致,現已應用于臨床。

    附:我國的中藥天然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有名的出產藥材極豐富的國家,全國各地,尤其是西北、西南一帶,蘊藏著無窮的天然藥物資源。

      今將全國各地特產常用的藥材列表:

      浙江 延胡索、浙貝、白芍、麥門冬、玄參、菊花、烏藥、牛蒡子、白術、半夏、山萸肉、蜈蚣、腹水草等。

      江蘇 半夏、丹參、夏枯草、苦參、明黨參、蒼術(茅蒼術)、南沙參、茜草、平貝、水蛭、土元、龜版、龍虎草等。

      安徽 白芍、茯苓、桂梗、半夏、菊花、葛根、山楂核、何首烏、 鱉甲、龜版、白果、夏枯草、宣木瓜、丹皮、明黨參、白術(生曬術)、白前、辛夷、狠毒、半邊蓮等。

      福建 澤瀉、青皮、厚樸、薏米、青黛、烏梅、枳實(殼)、海龍、海馬、昆布、海藻、石決明、祁蛇、穿山甲、琥珀等。

      山東 沙參、半夏、蟬衣、桔梗、柴胡、香附、蟾酥、遠志、金銀花、瓜蔞、天花粉、蒼術、前胡、黃芩、益母草、山楂、全蠍、丹皮、葛根、白芷、百部、荊芥、地骨皮、紫蘇、豬牙皂等。

      山西 甘草、遠志、黃芪、柴胡、五加皮、知母、連翹、黨參、麝香、防風、麻黃、秦艽、款冬花、豬芩、九節菖蒲等。

      河南  茯苓、蒼術、全蝎、防風、桔梗、金銀花、紅花、柴胡、杏仁、款冬花、山萸肉、連翹、半夏、土元、生地、菊花、牛膝、山藥、麝香等。

      湖北 茯苓、半夏、黃蓮、柴胡、杜仲、桔梗、杜牛膝、厚樸、麝香、鱉甲、龜板、全蝎等。

      湖南 厚樸、土茯苓、夏枯草、薄荷、前胡、木通、薏苡仁、烏藥、黃枙子、荊芥、白術、白芷、木瓜、穿山甲等。

      江西  枳實(殼)、車前、荊芥、茵陳、蔓荊子、樟腦、半夏、使君子、吳茱萸、香薷、白及、蜂蜜等。

      廣東 土茯苓、何首烏、巴戟天、山楂、黃精、高良姜、陳皮、山奈、益智仁、檳榔、沉香、桂枝、桑寄生、砂仁、佛手、昆布、海藻、穿山甲、地龍等。

      廣西 環草、何首烏、樟腦、蛤蚧、紅芽大戟、鴉膽子、巴戟天、千年健、沉香等。

      陜西 杜仲、玉竹、黃花、麻黃、蒼術、豬芩、連翹、草烏、威靈仙、仁柴胡、地骨皮、山萸肉、甘遂、九節菖蒲、蒺藜、山楂、白芷、葛根、密蒙花、天麻、烏藥、秦皮、半夏、荊芥、吳茱萸、麝香、玄參、五靈脂等。

      甘肅 麻黃、黃芪、豬芩、知母、川芎、款冬花、蒼術、升麻、防風、赤芍、黨參、鹿茸、麝香、甘草、大黃、苦參、地愉、槐花、五加皮、益母草、旋復花等。

      青海 冬草夏草、黃芪、麻黃、大黃、爐貝、甘草、鹿茸、鹿角、麝香等。

      四川  附子、烏頭、白附子、麥冬、白芷、半夏、白芍、黨參、明黨參、大黃、泡參、獨活、羌活、當歸、菊花、木通、桔梗、柴胡、前胡、秦艽、川芎、杜仲、牛膝、蟲草、黃連、貝母、澤瀉、白木耳、木香、甘松、郁金、巴豆、石斛、吳茱萸、天麻、枳實(殼)、使君子、續斷、樟腦、麝香、鹿茸、蜂蜜等。

      云南  云木香、三七、貝母、黃連、當歸、茯苓、天麻、黨參、白芍、防風、佛手、馬檳榔、紅芽大戟、天門冬、杜仲、紅花、紫草、熊膽、穿山甲、斑蝥、麝香、琥珀、雷丸、蛤蚧等。

      貴州  杜仲、黨參、天麻、桔梗、荊芥、天門冬、吳茱萸、雷丸、虎骨、麝香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紫草、貝母、阿魏、紅花、鹿角、鹿茸等。

      遼寧 園參、五味子、細辛、沙參、全蝎、蛤士蟆、三稜、芡實、鹿茸、牛黃、大力子、龍膽草、黃芩、木通、杏仁、郁李仁、車前子、遠志、益母草、馬兜鈴、鮮生地、石決明、獺肝。

      吉林 園參、鹿茸、鹿角、五味子、虎骨、木通、細辛、杏仁、郁李仁、防風、車前子、麻黃、平貝、遠志等。

      黑龍江 熊膽、虎骨、五味子、木通、杏仁、黃芪、甘草、防風、麻黃、熊膽、熊掌、虎骨等。

      內蒙古自治區 鹿茸、鹿尾、鹿胎、鹿角、甘草、防風、麻黃、黃芩、黨參、銀柴胡等。

      臺灣 大楓子、兒茶、白檀香、胡椒、檳榔、樟腦、相思子、木鱉子、降真得、玳瑁、海馬、珍珠、白花蛇、穿山甲、斑蝥等。

      西藏地區 麻黃、大黃、草烏、天南星、蛇床子、秦艽、芍藥、知母、羌活、貝母、蟲草、石膏、琉黃、硼砂、硵砂、芒硝、白礬、麝香、鹿茸、豹骨、虎骨、熊膽、羚羊角等。


      中藥的名稱常根據藥物的形態、顏色、產地、功用等特征而命名、因此可以使人聯想到它的形態以及功用等。

     ?。ㄒ唬?strong>依形態命名 如人參,其根形像人;牛膝,它的莖節如牛的膝關節;白頭翁,其近根處有白茸,狀如白頭老翁;貓眼草,花的形狀好像貓的眼睛等。

     ?。ǘ?strong>因顏色命名 如紅花,是紅色的花;赤小豆,是赤色的小豆;玄參,其形如參,里面是黑的等。

     ?。ㄈ?strong>因氣味命名 如木香,入藥部分有一定的香氣;麝香,是動物公麝由臍至陰部所分泌的一種物質,具有持久的香氣;苦參,其形如參而味極苦。

     ?。ㄋ模?strong>以產地命名 如芎川,是生長在四川的芎藭;阿膠,最早是以山東阿泉的井水熬制烏驢皮,制成的膠而得名。

     ?。ㄎ澹?strong>因功用命名  如益母草,因該劃有益于婦女,用于產后子宮出血;骨碎補,可用于外科接骨行傷;防風,可防御風邪;通草,此草可通利小便。

     ?。?strong>以收獲時間命名 如半夏,其球莖成熟于夏季之半(仲夏);夏枯草,于夏至節后全草即枯萎;冬青,其葉凌冬尚青;款冬花,至冬至節始開花。

     ?。ㄆ撸?strong>因入藥部位命名 如霜桑葉,是桑樹的葉子,經霜以后采集入藥;白茅根,是茅草的根;金銀花,初開花時是白色,二三天后變成黃色,故名;桑白皮,桑樹根部的內層皮是白色的;車前子,此草生道旁及牛馬車跡中,入藥用其種子。

     ?。ò耍?strong>因使用人命名 如何首烏,相傳有一姓何的老頭,服用此藥白發變黑發,因此稱此草為何首烏。

     ?。ň牛?strong>進口中藥譯音 如訶黎勒,今稱訶子,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天主持來,相傳藥王手持者為訶黎勒;曼陀羅華,亦系印度梵語的音譯,原意思是細小園形美麗的花。

      目前中藥名稱尚存在混亂現象,一物多名或同名異物的情況是很嚴重的,因而造成采集、收藏、使用等等方面為之不便,這是急待解決的問題。一物多名的,如云幫紙又稱木蝴蝶,千張紙、千層紙、肉蓯蓉又稱大蕓,紅豆蔻又名山羌子,洋金花又稱風茄花、曼陀羅花,吳茱萸又稱茶辣,左力等等。同名異物的,如以木香命名的中藥有好幾種,一種是川木香,它是產于四川的菊科植物,品質輕松,香味薄弱,雖有健胃利尿驅風的功效,但不為醫家所重視,青木香,有的是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有的是馬兜鈴的根,有的是痧藥草的根。

      形成這種混亂的情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ㄒ唬?strong>為了寫時方便  大黃寫成大王,信石寫成人言,硼砂寫月石,薤仁寫成內人,棗仁寫成找人等。

     ?。ǘ?strong>區別藥材規格 采集后未經加工去皮的甘草稱皮草,已去皮的稱粉草;橘紅常于集散地切成相連的五瓣或六瓣,然后折疊起來捆札成把,切五瓣的商品上稱為五爪,切六瓣的稱為六爪;大黃的規格有蛋吉、中吉、片吉、大黃渣等,蛋吉系將集散西寧的大黃選中型堅重的削去外皮,兩頭切齊,楞角處刮光成鴨蛋園形;中吉系將大中型大黃按其生長形狀,削去外皮,露出內部花紋(如大理石樣紋理,是大黃 鑒別質量的依據),不如蛋吉堅重,片吉系用大型大黃從面剖成二片或三片,切開面花紋明顯,質較松而油性小,大黃渣系大黃加工刮下部分,成片狀及碎渣。

     ?。ㄈ?strong>舊時封建迷信 蒺藜寫成吉利,蔓荊子寫成萬金,茯苓寫福臨等。


    亚洲无码图片一,色片av片片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免费A片,欧黄色网站视频。
  • <s id="wc0ek"></s>
  • <div id="wc0ek"></div>
  • <td id="wc0ek"><option id="wc0ek"></option></td>